财经小宴 | 都是买债券,债基亏了可以,银行理财就不行?
前段时间,大部分持有债券基金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债基收益大跌,甚至出现亏损。
某只中短债基金收益表现是这样的
最近,一些人甚至发现自己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都跌破了1。微信朋友圈甚至有如此吓人的说法——“某银行理财产品年化亏了100%”。
这是什么情况呢?因为该产品最近5天(3个交易日)亏了1.36%,按照年化计算,就有了亏损100%的数字。
问题是,首先,最近5天亏了这么多,不代表会按照这个速度匀速亏下去;第二,目前的亏损还仅仅是账面“浮亏”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损失。和股票类似,只要不是在此刻交易赎回,债券收益上涨,眼前的亏损就回去了。本质问题在于,债券本身的收益率如何走向。
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债券价格上涨,收益率下跌,投资债券的金融产品净值自然会下跌。债券是银行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投资品之一,过去不管债券收益率如何,银行理财都能根据一个预期收益来刚性兑付,这本身并不符合资管行业健康发展规律。
过去银行理财是怎么运作的呢?相当于银行自己做了个大资金池子,对理财客户这头承诺了一个固定收益,比如4%,投资这端其实收益率达到6%,多出来的2%收益就都留给银行自己;万一投资收益不及4%,就把自己吃下的投资收益再吐出来,反正银行内部匀一匀。如此,银行在体系内部积累了风险。
经过前期近四年的酝酿,2018年上半年央行牵头制定的资管新规终于出台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破理财的刚性兑付,推动银行理财净值化,简单可以理解为,在金融机构尽职的前提下,实际投资收益是多少就兑付多少。政策执行过程遭遇了金融去杠杆(金融去空转)、疫情等一系列宏观环境的变化考验,直到今天,才算真正见到了一些实际成效。
只要是理财产品,根据监管要求,目前市场上没有保本产品(在过渡期内允许存在的老产品除外)。一定要保本,可以选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(CD)。
未来,银行理财的收益随行就市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其实,个人觉得投资人更应该计较的,是为什么同类产品中收益表现已经算优异的,收益还是不及比较基准。这才是真的说明,所谓的专业投资机构其实“水平很有限”,或者不够为投资人负责。
比如这只生物医药指数基金,近五年以来,平均收益在同类排名中都处于“优秀”,确实收益表现很不错。但我仔细一看才发现,其实近三年绝大部分时间涨幅都不如比较基准(这里的比较基准用的是对应生物医药指数收益率*95%+金融机构人民币活期存款基准利率(税后)*5%)。简单解释下,一个指数会选择很多成分股,以相同或不同权重进行计算,而对应指数基金主要就是跟踪投资指数编制内的成分股。
这么优秀的基金你能想到它没有跑赢业绩基准?
注:蓝色线是比较基准,红色线是本基金近三年涨幅
很多人会看绝对收益,但事实上,在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之间,究竟投资人是不是弱势,个人认为相对收益是更重要的指标。
好比全市场股票、债券都跌了,于是投资这些债券、股票的理财产品亏了,讲道理,这是正常的,不能说是机构“坑”人。但作为普通投资人,通过市场上的优秀专业机构赚不到一个市场基准收益,这才是真正让人无奈的地方。
文/杨晓宴